【健康科普】后悔没早点查乙肝?赶紧来看看!
乙型肝炎,简称乙肝,是由乙型肝炎病毒(HBV)引起的肝脏疾病。
2024年4月9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《2024年全球肝炎报告》,报告显示病毒性肝炎已成为仅次于结核病的全球第二大传染病“杀手”,据世卫组织估计,2022年全球大约2.54亿人患有乙型肝炎,在2022年导致大约130万人死亡,83%由乙型肝炎引起。较2019年的110万人呈上升趋势。2022年新增病毒性肝炎感染者220万人,低于2019年的250万人。截至2022年底,慢性乙肝感染者中只有13%被确诊,3%接受了抗病毒治疗。
面对全球如此之高的感染率,早检查、早发现、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。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途径容易导致感染乙肝呢?
感染乙肝时身体可能有皮肤或眼白出现黄疸、乏力、右上腹不适疼痛、消化不良、食欲不振、恶心等症状。发现相关症状应尽早进行就医检查治疗,常见的乙肝检查可以选择:
1 乙肝五项检查
乙肝五项检查能反映机体是否有HBV感染、HBV感染的阶段,有无活动性及传染性、机体对HBV是否有免疫力等信息,是诊断乙肝必不可少的检查,包含如下项目及结果意义:
2 肝功能检查
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(ALT)、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(AST)、清蛋白、白蛋白、胆红素等项目均可能在感染时出现结果异常)
3 乙肝DNA
乙肝DNA是HBV感染特异性强和灵敏性高的指标,阳性提示HBV复制和有传染性可用于指导临床用药, HBV-DNA越高表示病毒复制越厉害,传染性越强
4 B超及CT等影像学检查
帮助鉴别黄疸、脂肪肝、肝硬化、肝癌的鉴别。对监测慢性乙肝炎病情进展,发现肝脏的占位性病变及诊断有重要价值。
为了避免其他因素导致结果异常、假阳性,乙肝检查前请注意以下事项:
1.保持充足的休息:在检查前,应保障充足的休息,避免疲劳和睡眠不足可能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,进而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。
2.空腹检查:食物中的成分可能影响血液中相关指标的浓度,导致检查结果不准确。
3.饮食调整:在检查前的一段时间内,应注意饮食的调整。避免摄入高脂肪、高糖、油腻等食物,这些食物可能导致血脂升高,干扰检查结果。建议选择清淡、易消化的食物。
4.避免饮酒:酒精对肝脏具有直接的损伤作用,因此在检查前应严格禁酒。对于已经感染乙肝病毒的患者来说,饮酒可能进一步加重肝脏负担,影响检查结果。
5.停用部分药物: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肝功能产生影响,如解热镇痛药、某些抗生素等。在检查前,应咨询医生是否需要停用这些药物,以保障检查结果的准确性。
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有效方法,可以有效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率,如检查出体内无保护性抗体应积极接种预防感染。
预防乙肝病毒感染还在于加强个人卫生和身体素质、避免血液暴露和安全性接触。对于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患者,应定期进行乙肝五项检查,及时发现病情变化,采取相应治疗措施。